“随着时间的推移,白居易前辈您和湘灵姑娘的关系逐渐从玩伴变成了恋人。
当然您19岁,湘灵姑娘15岁,您二人情窦初开,开始了恋爱。
白居易前辈您曾写诗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嗓音。
如《邻女》一诗中所描述:娉婷十五胜天仙,白日嫦娥旱地莲。
但是这段感情它就注定不被祝福,到底还是因为身份的原因。
湘灵姑娘只能农家姑娘,而白居易前辈您出身官宦之家,您二人家庭背景相差比较大。
所以您的母亲极力反对这门亲事,其实吧,也能够理解,毕竟做为母亲,自然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好的。
但是也知道,少年爱慕,又怎是那么容易轻易改变的呢。”
黎雾叹气,有时候,门第真的很重要,只有成过亲的人才会知道。
而且就算白居易的母亲真的同意白居易娶了湘灵,她觉得湘灵没有什么好日子过的,因为白居易母亲看不上湘灵,定会挑她的刺,最后白居易左右为难,后面二人感情越来越淡,最后再次分道扬镳,哈哈,当然,这也只是她的想象而已。
白月光之所以能够成为白月光,那是因为从未得到过,所以心心念念,不曾忘,但是若是得到了呢?
或者月光它落了下来,那白月光她还是白月光吗?
天幕前少年白居易红了眼,原来最后他没能和湘灵在一起吗?
白居易母亲不语,只是一味的觉得自己做得没有错,哪怕儿子恨她怨她。
“您的母亲为了切断您的这段感情,那更是举家搬迁。湘灵姑娘知道之后匆匆赶来,把一个木匣子交给了白居易前辈您,她哭着说:见此匣时,勿忘我在等你,”黎雾悄咪咪的看了一眼白居易,果然红了眼眶,果然白月光的杀伤力是最大的。
其他人也没想到白居易的母亲居然会那么做,但是身为母亲,她们又无比的能够理解白居易的母亲。
她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儿子,去娶一个农家女,这又怎么可以呢?
“白居易前辈您为了您的前途和家庭生活,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您江南叔父家。
在这期间,您给湘灵姑娘寄诗表达思念之情。
后面在白居易前辈您29岁的时候,考中进士,衣锦还乡,您跪求您的母亲,让您娶湘灵姑娘,但是再一次被拒绝。
甚至还拿性命做威胁,这一刻,白居易前辈您还能怎么办呢。
白居易前辈您就以不成婚以来来和您的母亲抗议,在您35岁的时候,您写下了《长恨歌》这其中也有您的不甘。
直到您37岁的时候,在那个时候,像您那样的岁数,应该都可以当爷爷辈了吧,”黎雾问道,应该也是差不多了,毕竟很多古人他们成婚那叫一个早,十四、五、六岁的,十七、八那都算是晚了。
屈原和陶渊明看向白居易,但是并没有说什么,还能说什么呢,只能感叹一声。
白居易擦了擦眼角,他如何能忘,他只觉得愧对湘灵。
她等了他那么久,终身未嫁,却看到他已经妻儿。
天幕前的湘灵也红着眼,想着她应该放下了,去过好自己的生活,她不应该等了,在看到白居易身边站了其他人的时候,她就知道,她们不可能了。
弹幕上倒是没有多少人支持他们两人的爱情,因为门第之见顾念太深,他们不可能打消这个门第之见的。
天幕
“您被您母亲逼迫,您与一位名门之女杨氏成了婚。
您甚至还和杨氏坦言说,您的心中一直住着一个人。
如同您的诗《夜雨》所写:我有所念人,隔在远远乡。我有所感事,结在深深肠。乡远去不得,无日不瞻望。肠深解不得,无夕不思量。况此残灯夜,独宿在空堂。”
黎雾忍不住叹了一口气,当时白居易前辈您想来也是痛苦万分。
屈原和陶渊明齐刷刷看着白居易,屈原拍了拍他的肩膀,向他举了下杯子,几个人饮酒。
天幕前的不少老祖宗也轻声的念着诗句,也明白了白居易的思念与无奈。
“杨氏也理解您,说愿意给您时间。
有一天,您收拾旧物的时候,意外翻到了湘灵姑娘给您的木匣子。
打开匣子,里面居然竟是一面铜镜。
镜中映出的不再是湘灵姑娘的倩影,而是白居易前辈您自己苍老的容颜。
原来不知不觉竟已然过去了那么久,可仿佛一切又在昨天。
您伤感的写出:美人与我别,留镜在匣中。自此花颜去,秋水无芙蓉。
您44岁的时候,仕途不顺被贬江州,在这里,您居然偶遇到了湘灵姑娘。
这个时候的湘灵姑娘也依旧未嫁人,还在等白居易前辈您,但是却看到了您身边已有她人。
二十多年未见,再见却是这样的情景。
53岁的时候,白居易前辈您在杭州任满,途经符离时,特意绕到湘灵姑娘以前住的地
第837章 白居易和湘灵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